7月23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品牌经济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品牌经济(上海)论坛在沪举行。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刘平均、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徐逸波、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卢希等出席论坛并致辞。同时,为进一步推动本市设计之都、时尚之都、品牌之都等“三都”建设,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陈鸣波、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吕国强、黄浦区委副书记杲云在开幕式上共同启动了“上海品牌之都促进中心”,标志着上海品牌之都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上海市品牌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巡视员陈跃华主持论坛开幕式。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沈伟民,美国企业研究所主席、南加州大学全球创新中心主任杰拉德.泰利斯,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尼尔森中国快消品行业研究所副总裁杨英,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忠明等出席了论坛。
刘平均理事长指出,在联合国统计的440种重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81种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但是在全球最大品牌榜中我国只有联想和华为两个企业入围,分别为第88位和第100位,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小而散,大型国有企业由于管理机制与美欧不同,很难实现强强联合。二是我国缺少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三是国际品牌价值科学性不够。品牌是国际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品牌培育的过程就是质量提升的过程,服务改善的过程,技术创新的过程,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增值的过程。社会各界要增强品牌意识,共同关注品牌、培育品牌、保护品牌,营造品牌发展的良好范围,提升中国品牌竞争力。
徐逸波副主席提出,“上海”本身就是一个驰名中外的大品牌。上海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制度创新和环境优化为抓手,大力发展品牌经济,依托“品牌聚合要素,要素孕育创新,创新推动产业,产业提升城市,城市反哺品牌”的正反馈机制,促进城市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的良性循环、健康发展。一是顺势而为,大力发展品牌经济。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二是以制度创新促品牌经济发展。供给侧主要是指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制度等要素的供给。三是着力三都建设发展品牌经济。发展品牌经济需要三个条件:具有较好的国际影响力;具有深厚的品牌消费传统;具有产业和城市良性互动的机制和土壤。
卢希副司长指出,上海市构建了多层次的品牌经济发展框架,努力打造品牌之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多年来,工信部始终把质量品牌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组织质量品牌专项行动,试点先行、示范引领,持续推进质量品牌建设。截至目前已在六千多家企业开展品牌培育示范试点的活动,这些企业经过3年左右的品牌培育,其主营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从17.8%提高到31.4%。顾客重复购买销售占比从43.4%,提高到60.2%。
据介绍,我国的年度商标注册申请量已连续15年世界第一,累计商标申请量接近2000万件,是名副其实的商标大国,但是大而不强。在联合国统计的440种重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81种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但是在Interbrand发布的全球最佳品牌百强榜中,我国只有华为、联想两个企业入围。卢希副司长指出,自主品牌存在的问题不是数量太少,而是结构不合理,特别是缺少那些知名度高、美誉度好,代表着好产品的好品牌。为此,《中国制造2025》确立了“质量为先”的基本方针,把质量品牌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围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和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相继出台文件、做出部署。大力培育品牌,既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上海结合自身特点,提出了加快从产品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思路,把品牌建设作为推动上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政府、社会、企业协同推进品牌经济发展路径,逐步构建城市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等多层次品牌经济发展架构,在全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初步成效。
论坛作为国家工信部与上海市政府合作项目之一,是国家级、国际化、公益性的年度盛会,共邀请和吸引了来自国际、国内400余位领导、企业家、学者共享盛会。
本届论坛由工信部和上海市政府指导,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上海市品牌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海市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办公室联合主办,上海企业文化与品牌研究所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