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熊芳雨7月9日报道:近年来上海文创园区数量不断增加,品质逐年提升,全市137家市级示范创意园区,呈现产业集聚效应,文创园区、楼宇、空间互为补充的产业载体布局已在上海形成。
不少文创园区最初都是从老仓库、老大楼、老厂房等“三老”建筑改建而来。位于黄浦区半淞园路的越界·世博园,就是一座工业与世博的双遗存创意街区。
这里前身是上海南市发电厂,从1897年创建到2007年关闭。2007年,为了配合上海电力工业战略转型,更是出于世博会的建设需要,昔日回荡着机器轰鸣声的厂区安静了下来。直至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办,原址被规划进世博园区。
如今,留存的“老厂房”再次转型,变身文创园区。因紧邻黄浦江、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所以园区内不时有看完展的游客来喝杯咖啡、拍拍照片,附近居民到园区遛狗休闲更是常见不过了。开放的园区不仅是文化创意企业的办公场所,还包含了文创产业所依赖的产品展示、社会交往、文化休闲等相关设施,举办过各类潮流互动的创意活动,形成具有协同效应的创意产业生态,为文化创意人才提供实现梦想的氛围。
老厂房作为园区有一个好处,改造的办公环境极具多样性。高挑的层高、可自由分割的空间,深受艺术、创意、设计类公司青睐。
锦和商业旗下的另一园区越界·田林坊曾是航天技术院803研究所。当记者来到园区中的一家服装公司Able Jeans时,正值新品订货会,来自各地的经销商进进出出。公司场地很大,有足足2000多平,加上2楼搭建了一层,4000平的空间足够这家企业根据需求改造。Able Jeans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入驻园区前,每季度订货会要去外面租场地,衣服搬来搬去很耗时耗力。如今,他们把厂房分割成办公空间、订货空间、拍摄空间,从产品订货会、新品模特拍摄全部在公司内部完成。“不用额外租场地,我们的支出比原先节省了不少。”
随着新经济的发展,文创园区的载体不仅仅是“老厂房”。锦和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郁敏珺告诉记者,楼宇、空间都在随着经济发展变为文创载体。裙房下的店铺正转型文创楼宇,“众创空间”也点燃着万众创业的热情,文创产业的形式一直在契合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越界·大宁财智中心就是一座市级文创示范楼宇。这里文创企业占比达71%,已成为一个以艺术业、媒体业、建筑设计业、广告业为主导的创意产业聚集地。大朴室内设计、南京猫酷、佳芃文化等多家文创企业纷纷在此落户。
喜欢因地制宜的上海,在文创产业载体上,不仅盘活闲置土地,还能做到“小而美”。
看见了吗,城市更新中的“文创”身影
如果你以为文创产业就是这些,那就太小看了。在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素条件比较成熟的城市,正在开始着手打造城市文化创意街区,上海就在其中。
文创园区的另一个载体,正在向街区延伸,你家所在的街道或许早已充满了文化的魅力。比如愚园路上,由创园区运营品牌——创邑改造的社区艺术空间,让居民与游客体会了一把市井生活如何与现代艺术完美融合。
横跨长宁与静安两区的愚园路,在2014年创邑进驻前,这里的商户破落分散,连一家满足周边生活的中型超市都没有。“小到9平米的路边小间改造,大到1000平的物业重新定位,这几年我们经手改造过50多个商家。”创邑的一位负责人介绍道。
围绕“城市更新”主旨,在基建工程完成后,业态调整被提上了日程。团队以“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发展宗旨,进行了严格的招商筛选,从100家候选者中选择了有一定运营经验、非连锁模式、优质品质和特色的12家商铺,作为最早入驻愚园路的店主。
以街道为单位的城市更新,首先要满足的就是居民的日常需求,于是开在弄堂里的“愚园公共市集”应运而生。近千平米的两层独栋建筑是愚园路整体改造中相对较大型的项目。一层的小赵裁缝店、顾爷叔修锁、小吴家传鞋匠铺从原先弄堂里的角落里聚到了一起,二层则开辟出具有公共教育功能的社区美术馆与艺术画廊,让市集整体向更“文创”的方向发展。被附近居民调侃为“楼下柴米油盐,楼上诗与远方”。
除了弄堂里“市集”,沿街还有一座“百货”。
创邑自营项目“愚园百货公司”,就是一家潮流生活集合店。600多平米的空间内规划了咖啡馆、国潮品牌和艺廊等不同的业态,还承接各种品牌快闪店。记者此前到访时这里变身为一家香槟品牌快闪店,并邀请了两位青年明星参与活动。只见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不管他们是奔着品牌还是明星,可见这家店是成功吸引了年轻人驻足。
“我们当时过来考察项目的时候,发现十几个上海爷叔站在这儿聊天。”创邑的工作人员指了指面前的马路,这里是永不扩宽的马路,所以真正为居民提供便利与舒适的公共空间并不多。因此,在创邑位于愚园路1107号的总部门口,近400平米的开放式耐踩踏草坪希望有更多人停留。
城市更新不仅是简单的拆与建,更是对现有空间的有效利用。从愚园路的改造中,我们能够窥见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有力探索。
延伸阅读:“易经”主题的园区、花园式集装箱办公,上海的文创园区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