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资讯REAL-TIME INFORMATION
聚焦智能化研发 推进产业与时俱进――第十四届长三角科技...
   上海的五月,艳阳高照,轻风怡人。经过近半年的筹备,由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和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第十四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纺织分论坛,于5月22日下午在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举行。此次论坛的主旨是: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工业4.0及中国制造2025行动规划要求,加快长三角纺织行业科技创新,推进行业“智能化”研发与制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协调发展。来自长三角地区及外省市纺织行业产学研各领域的相关会员代表、专家学者170余人出席了本次论坛。

下午一时四十五分,论坛在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9号楼三楼会议厅开幕。会场内华灯齐放,正前方硕大、醒目的“智能纺织――可穿戴技术展望”会标及两侧上方写有“推进智能化研发与制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协调发展”和“弘扬创新、务实精神,迎接首个科技工作者日”内容的红底白字横幅,十分清晰地展现了本次会议的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封亚培、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傅瑞华、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虞树荣、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解德诚等领导以及香港理工大学教授陶肖明、东华大学教授王华平、江南大学教授蒋高明、宁波爱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及CEO张辉博士、五洋纺机有限公司知识产权部部长程凌等受邀嘉宾在前排就座。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马平春主持开幕式并致辞,他首先强调了本次论坛举办对“加强业界专题学术技术交流,推动纺织产业智能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对有关领导专家的关心指导与莅临,以及各位会员代表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封亚培首先致欢迎辞,他代表主办方对各级领导、受邀嘉宾及兄弟学会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主办方相关同志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封亚培理事长还介绍了本次论坛主题确定的背景及现实意义,并预祝论坛达到预期目标。随后,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傅瑞华、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虞树荣相继致辞,他们都对本次论坛确立的“智能化”主题给予充分肯定,并在简要介绍本地区纺织产业发展近况后,对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并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在纺织材料智能化研发上颇具造诣的陶肖明女士应邀作主旨报告,报告题目是“柔性智能纺织技术及其可穿戴技术中的应用”。她从智能纺织的分类、制造过程和工艺、器件及系统以及应用和挑战等不同层面切入,分析、介绍了国际上智能化发展的背景与历程,纺织智能化尤其是柔性智能化的类别、材料选择与应用、设计及加工方式,以及在可穿戴技术方面的运用范例。陶教授从原理、材料应用及研发手段出发,详细讲解了诸如嵌入式柔性可拉伸电子器件、纤维基电子器件、织物天线、织物电路板、纤维基应力传感器和压电型纳米发电机、全纤维机械能采集器、织物型超级电容器等与智能纺织相关的研发成果,并通过对生理检测服装,运动袜,智能呼吸带、短裤、拳击袋和鞋垫,糖尿病足底测试智能鞋以及肌肉运动贴身检测系统等实例介绍,论述了柔性智能纺织材料通过嫁接可穿戴技术及产品所显现出来的特殊作为与作用。将近一小时十五分钟的主旨报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层次清晰,分析透彻,使得与会者在了解目前纺织材料智能化研发水平及在可穿戴领域应用基础上,加深了对纺织行业实施科技创新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明确了建设“纺织强国”的科技主攻方向。特别是陶教授最后所强调的,目前纺织智能材料研发及应用存在的“器件研发与实际使用效果的差异性”、“材料选择和制备工艺的局限性”、“相关器件的抗疲劳性和耐久性”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课题,提醒人们看清了其推广应用的艰巨性和应该继续努力攻关的目标。

在马平春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介绍各位受邀嘉宾有关情况之后,论坛进入院士主导的专家对话和交流环节。在俞建勇院士引领下,陶肖明等5位嘉宾走上演讲台并依次入座,展开了一场专家直奔“智能纺织和可穿戴技术展望”主题、结合各自研发理念和成果直抒胸臆的对话。俞院士开门见山地强调了智能化在当今产业变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他所提出的纺织智能化发展必须立足于“企业提高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要从“提质增效”、“不断满足市场和消费者新需求”的高度加以重视等针对性很强的见解,让与会者进一步提高了对于这一课题的关注度。在俞院士主导与提示下,相关专家结合自身研究和实践领域,谈了对进一步完善 “纺织智能化及可穿戴技术推广应用”问题的认识。其中,陶肖明教授提出的“纺织智能材料要继续进行抗氧化及耐水洗攻关”,“必须注重软硬合理衔接的可靠性”,“智能纺织品的普及可能先会在老年人护理、专用劳防及运动保健等领域见效”;王华平教授提出的“智能纺织品离不开功能性纤维作为支撑”,“精准、快速、稳定应成为纺织智能传输材料的基本条件”,“既要立足产业,又要跳出产业,注重运用其他学科的现代化研究成果,并了解下游产业链及市场需要,助力纺织智能材料的研发”;蒋高明教授提出的“发挥针织产品及加工技术自身优势,积极开发智能纺织材料和可穿戴产品”,“要通过大数据处理,把提高织物大面积使用的稳定性和续航能力作为攻关目标”,“必须把握好运动健康、医疗监护和娱乐生活等智能化纺织品的应用主流”;张辉博士提出的“认识智能化纺织品研发产业链长的特点,重视材料选用、成品功能及标准指导控制作用等关键点”、“要克服现阶段纺织业与微电子业在智能化研究领域对接程度不够的不足”、“要抓住在精细化纺织产品上植入智能化功能的关键技术攻关”,张博士还在现场演示了其设计的收集心电图数据的可穿戴智能产品;程凌部长则结合介绍该企业推进“智能化制造”所取得的成果与经验,提出了“充分认识智能制造是企业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它对生产环节能够做到集中、统一的协调与控制,能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要注重顶层设计,强化产业研对接,利用好协会与政府资源,争取更多财力支撑,推进智能制造进一步向智慧制造转型”等主张。以上专家学者的交流发言,传递了纺织业界对于智能化发展的最新认识与研究成果,令与会者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新的知识。

借着回答听众提问的机会,俞建勇院士最后阐述了他对进一步推进“智能纺织”的观点:首先,纺织智能化的推广应用不但是技术层面上的事,更应该把它看作是产业革命和运行模式改变的一种必然;其次是必须重视纺织智能化实施的基础,那便是要看到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实现程度如何,直接决定着智能化的成败,同时还要明白网络化、数据化是智能化的本质,实现智能制造的前提是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以及对外沟通是否做到网联化,能否对大数据进行筛选、提炼运用,达不到的话必须先“补课”或叫作“补短板”;第三点是要认清纺织实施智能化的最终命题,它不单单只是为了节约用工、替代人工、提高产品生产环节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更重要的是必须创造新的、更大的价值;第四点实施纺织智能化需要提升人才层次和环境基础,在要通过跨界合作、协同创新,利用好社会相关资源,并建立好与之相匹配的商业运作模式。总之,俞院士认为提质、增效、升级和进一步满足市场及消费者新的需求,是推进纺织智能化的目标所在,它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俞院士的总结性发言体现出浓郁的创新意识,富有启迪性,受到与会者的欢迎。

下午五时许,在圆满完成所有议程后,整个论坛拉下帷幕。本次论坛达到了“聚焦江、浙、沪纺织行业近期取得的科技创新经验与成果,为纺织科技工作专家学者、专业学生和生产技术人员提供一次有关“智能纺织――可穿戴技术”课题的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受到与会者的好评。 

为进一步汇集此次论坛成果,主办方先期还开展了专题论文征集工作,共收到来自江、浙、沪三地相关专题论文近50篇,体现了近年来行业内产学研各方在智能化和可穿戴技术专业领域开展研究和开发所取得的成果,经筛选共有30余篇文章入选,与各位受邀嘉宾提供的论文一起构成了本次论坛的《论文集》。该《论文集》已在论坛上发放到位,供参与者与有关人士进一步研读。

此外,论坛举办当天上午,在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安排下,开展了一次专家赴企业考察交流活动。受邀嘉宾陶肖明教授、张辉博士以及三地学会与会领导来到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服装研究所,实地参观、考察了“快速、自动、无接触式服装测体”装置与技术,并与院、所领导及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座谈交流,解答了接待方提出的一些有关智能纺织和可穿戴技术研发方面的专业问题。

来源:学会办公室